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专题 -> 2020 -> 魅力金凤 -> 经济发展
良田镇四十年:温棚连片处,蝶变正当时
2025-10-30 18:26:45   
2025-10-30 18:26:45    来源:银川新闻网

  秋日阳光洒在良田镇,连片温棚泛着银亮的光。

  风一吹,棚膜晃成望不到边的“海洋”。62岁的哈存学掀开棉帘,弯腰进棚——红西红柿、绿小吊瓜挂在藤蔓上,沉甸甸的。

  他指尖碰了碰果子,笑叹:“四十年前,谁能想这沙窝子,能长出这么好的东西?”

  一棵苗,点燃沙窝希望

  1984年,22岁的哈存学,跟着泾源县移民队伍,坐了两天两夜的卡车,往银川西南的“芦草洼”赶。

  那时的他,满脑子都是“拔穷根”的盼头——老家坡地种不出饱粮,听说新地方是国家“三西”农业专项计划的移民点,能分地、能扎根。

  可卡车一停,他傻了眼。

  哪有什么“芦草”?眼前是连片的大沙包,风裹着沙粒往嘴里灌,脚一踩能陷进半尺深。“当时就懵了,这地方能种活庄稼?”他回忆。

  他试着种过玉米,刚冒芽就被风沙埋了半截;撒下的蔬菜籽,十颗顶多活三颗。他跟着大伙平整土地,一天才挣3块钱。“难道盼来的还是穷日子?”深夜里,哈存学总是辗转难眠。

  转机,是政府送来的耐旱西红柿苗。

  干部们拉着车,挨家挨户送苗,还带着铁锹蹲在地里教:“沙土地保水差,得刨半米深的‘保水坑’,混着农家肥填;风大,得用玉米秆搭‘防风障’,护住苗子。”

  哈存学跟着学,每天天不亮就往地里跑,给苗儿浇水、扶苗,怕风沙吹倒,还特意在每棵苗旁插了小木棍。可即便这样,头半个月,还是有近一半的苗儿蔫了。他没放弃,补种、加固沙障,终于等到青绿色的小苗扎了根、开了花。

  第一茬西红柿收了上百斤,商贩骑着三轮车来收。哈存学攥着那叠皱巴巴的零钱,手都在抖——这是他在芦草洼,靠自己的手,种出的第一笔“活钱”。

  一栋棚到千亩园,沙窝结“多元果”

  “靠天吃饭,终究不踏实。”

  种了三十年露天西红柿,哈存学尝够了苦:风刮落果心疼,雨冲苗着急,熟了还得蹲路边等商贩,价高不高看运气。

  2017年,镇里推设施温棚,给补贴、派技术员。哈存学第一个报名。

  看着地块上立起新温棚,他夜里都能笑醒——“靠天吃饭”的日子,要过去了。更踏实的是,镇上同步建了简易交易点。不用再蹲路边“赌行情”,商贩集中来收,秤准价明。

  2021年,二代温棚落地。滴灌带铺到根须旁,按按钮就浇水;电动卷帘机自动升降,冬天不用冻手。镇里还开了精深加工厂,次果能做番茄酱;交易点扩成宁夏最大西红柿交易中心,冷链车能送果子到甘肃、陕西。

  哈存学也敢闯了。他先种水果西红柿,再种草莓,就连冬季围着火炉吃的小吊瓜也得心应手。

  “光一栋西红柿大棚,一年就净赚2万元。”他笑得合不拢嘴。

  如今3栋棚年净赚6万元,家里换了新家电,孙子学费不愁——这收入,是1985年良田镇人均年收入(不足300元)的200倍。

  他站在棚边望,远处和顺新村、园子村的温棚连成片。全镇8个行政村,温棚超2.3万亩,“一棚多品”成常态:小吊瓜、圣女果、草莓、葡萄轮番上市,光明村汉白玉萝卜、金星村圣女果成了抢手货。值得一提的是,凭借这份产业实力,良田镇2024年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审定为“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”,从地方特色产业迈向了全国认可的高标准发展行列。

  良田镇,再也不是“单靠西红柿吃饭”了。

  全链条+多产业,撑起振兴局

  温棚多了、产量高了,良田镇往“产业链”挖潜力。

  加工端,两家果蔬加工厂落地。次果、裂果有了新去处:做成番茄酱、果蔬脆片,一斤果“身价”翻几倍。

  服务端,3家合作社把农户“串”起来,统一供优质种苗,每月组织技术培训,还协助对接外地订单,收购价水涨船高。

  流通端,西红柿交易中心越做越大。占地近百亩的市场里,旺季每天200多辆冷链车、300多个商贩进场,一天卖150吨西红柿,年交易量破2.7亿元。

  产业链拉长,就业岗位也多了。温棚管护、分拣包装、运输配送……仅合作社和加工厂,就吸纳1200多人家门口就业,八成是移民。

  就连移民马菊莲的“铁菊凉皮”,也借着东风开了上百家加盟店,从良田镇铺到新疆、甘肃。

  谁能想到,现在全镇68公里的通村路,是1985年土路总长的3倍。正是这一条条宽路,让“良田果蔬”走得更远,让好日子来得更快。

  老眼见证新颜:从沙窝到沃土的四十年

  80岁的郑华实,比哈存学更早扎根这片土地。1959年从安徽来宁夏,他一头扎进农垦系统,一待就是66年,看着“芦草洼”变成如今的良田镇。

  “刚来时哪有现在的模样。”郑华实摩挲着泛黄的老照片。“那时候穷,饿了就挖野菜填肚子。”

  可现在再出门,宽宽的水泥马路通到村口,各村的新楼房整齐排列,自来水拧开就有,路灯从村口亮到家门口。

  他还发现,村里的年轻人也不一样了。“以前娃们早早辍学帮着种地,现在谁家出个大学生,都成了常事。”郑华实说,去年村里的一个小子考上农业大学,回来还帮家里搞温棚智能化,“这土地啊,是真的养人了。”

  夕阳下,哈存学望着连片温棚,郑华实攥着老照片,两人眼里满是笑意。

  40年前,哈存学一天挣3块钱,沙窝子里愁温饱;40年后,他一栋棚年赚2万元,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.8万元,是当年的93倍。

  这巨变,是40年乡村振兴精准投入:68公里路、3.5万亩良田、5家龙头企业,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,就为移民“稳得住、能致富”。

  金凤区良田镇镇长马占伟说:“下一步我们会聚焦绿色有机果蔬和土地优势,拉长产业链、壮大产业集群,让群众在家门口多增收。”

  风拂温棚,银浪翻涌。曾经的沙窝子,如今金果满枝;曾经的穷日子,如今甜满心头。

  良田镇的四十年,是移民扎根奋斗的四十年,是乡村振兴落地生根的四十年。

  这片沃土上,新的故事还在生长。(作者:兰菁 宋志书)

【编辑】:王雪玲
【责任编辑】:邹炜新